将世界经典艺术引入中国,创造时代价值

EN
官方微信
中国营运
是广告还是艺术 这是一个问题?
[2020/2/27]    99艺术新闻网

有多少艺术名词你非常熟悉,但又不甚了解,你大概知道它很有名,但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很多时候你会直接拿来用:这个感觉有点超现实,那个看起来有点后现代,这个挺抽象,那个很表现,还有的怎么那么立体。更多时候这新艺术流派的作品你随处可以看见,衣服上、鞋子上、帽子上、围巾上,水杯、挎包、鼠标垫、手机壳……只是你分不清那个是蒙迪里安,那个又是马格利特。可是没关系,想要知道这些的人有福了,我们将穿过艺术史的晦涩难懂、百科词条的长篇累牍,对本应知道的艺术多一点了解。第一期走进波普艺术,POP是流行,现在依然流行;POP是通俗,但并不庸俗,最重要的是今天波普艺术就在你的身边。

被艺术拼贴出的商业社会图景

1950年代,英国社会呈现出经济繁荣景象,相对成熟的商业社会为电影、音乐、文学的创作带来灵感,同时,商业性质的符号、标识直接出现在艺术创作中,或者是在一幅集合当时众多生活典型元素的画面中,充斥着再明显不过的商业氛围。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理查德·汉密尔顿创作于1956年的《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在一间客厅中你可以看到:健美先生手握棒棒糖摆出姿势,性感女郎坐在沙发上搔首弄姿,红衣少女用吸尘器打扫着楼梯,窗外的广告、墙面的海报、电视中的明星、也许正在转动的录音机,当然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到带有商标的台灯与零食。

这些元素在同一空间中组合显得并不协调,因为它们是来自不同杂志画面裁剪后的拼贴,但是它们又如此协调,因为彼时彼地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人们被称为商品的一切环绕,而人本身身处这样的环境也竟像一件商品。超出常规尺寸的棒棒糖上印着单词popular(流行的)的缩写POP,音译即为“波普”,这也成为波普艺术一词的来源,1957年,理查德·汉密尔顿将波普艺术概念阐释为:面向大众、面向年轻而创作的流行艺术,快速速成立也迅速消解,材质成本低廉并可以批量产出,因为拼贴而形成波普艺术是幽默的、轻松的、愉悦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它和商业关联密切,借助商业也反映商业。

\
理查德·汉密尔顿《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1956年

足够简单 足够重复 才足够波普

波普艺术从英国开始,飘洋过海来到美国,并在这里演绎了一场激情澎湃的乐章。一种艺术之所以可以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层林叠翠,一定离不开其扎根的土壤,即使今天我们看到美国的模样——商业高度发达的模样,依然觉得波普在这里可以鼎盛是理所应当。而另一方面,你也会感受到半个多世纪创作的波普作品和今天的真实环境竟毫无违和,如果有人告诉你它就是今天的作品,或许你越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妥,穿越60年时间和即刻的存在一样如新,毫无疑问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它的出发点即面向着年轻,我们今天看到感受到它为自身注解,什么是真正的年轻与流行。

看看这幅画,32幅《金宝罐头汤》,如果告诉你这是刚刚拍摄、冲洗的广告照片你会相信吗?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它看起来一点都不陈旧。这是1962年安迪·沃霍尔创作的作品,并献身自己的首个波普艺术展,他比6年前的理查德·汉密尔顿更直白,没有场景、没有拼贴,就是《金宝罐头汤》的外观,同样的画面、同样的尺寸,重复32幅,你还可以看到比《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的商标更明显,这不是借助商业反映商业,这就是“商业”。作品展出后曾单幅售卖,作为单独个体被拆分,若干年后,这些单幅售卖作品更高的价格买回,当32幅又重新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它的价值就不一样了,一件作品足够简单、足够重复,这样才足够波普,当然它的价格也不一样了,远远超过曾经单幅售卖的总和,这一过程不仅是一个商业行为,也是一个艺术行为,因为是艺术行为它的商业行为出乎意料的成功。

\
安迪·沃霍尔《金宝罐头汤》32幅1962年

因为波普 一种氛围更强烈的弥散开来

我们不否认波普艺术是因为与最流行商业的密切结合,才使其彰显出流行特质,当然我们同样不能否认,它彰显流行特质的原因还在于艺术家更多维度的探索,比如:罗伊·利希滕斯坦、克莱斯·奥登伯格、罗伯特·劳申伯格。

罗伊·利希滕斯坦和安迪·沃霍尔一样也从广告中汲取创作元素,但更为人们所知并促成其艺术成就的是他对漫画的借用,通过《哭泣的女孩》我们看到罗伊·利希滕斯坦直接复制漫画,因为廉价印刷而形成的网点也一五一十的复制,不过罗伊·利希滕斯坦的画幅更大、颜色更艳,印刷的漫画,再日常不过的东西经由艺术家创作变得不再“日常”,他将自己在那个时代的感知成倍放大,视觉抑或触觉,让今天的我们看来依然鲜活,同时他也将那个时代定格,虽然一五一十的复制曾被诟病,但数字印刷以及数字屏幕的今天我们再也看不见那些网点,而这却是一种最为独特的美感。

\
罗伊·利希滕斯坦《哭泣的女孩》1964年

克莱斯·奥登伯格告诉你,如果两维的平面可以放大,那么三维的立体也一样可以,而且要比罗伊·利希滕斯放得更大,当羽毛球、火柴棒、冰淇凌、衣服架、曲别针以几倍几十倍的体量放大,放置在草坪、广场以及高楼大厦的屋顶,可以感受到的是波普艺术的震撼与趣味,这是一种对日常的非常处理,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日常,更为重要的是,来自日常的艺术品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成为标志被人们观看铭记,人们也可以在其中嬉戏互动,这成为一种新的日常,这样的艺术它能过时吗?

\

\
克莱斯·奥登伯格作品

谈及对日常的艺术发挥,罗伯特·劳申伯格比克莱斯·奥登伯格更彻底,在他这里没有什么生活的日常不能成为艺术元素,他更彻底的表现还在于将日常生活用品直接拿来创作艺术,甚至包括日常的垃圾,不一一列举但可以尽情想象——几乎所有日常生活用品,罗伯特·劳申伯格像理查德·汉密尔顿一样他也拼贴,像安迪·沃霍尔一样他也丝网印制,想克莱斯·奥登伯格一样作品规格巨大,正因为如此罗伯特·劳申伯格的波普艺术也就可以称为"混合艺术"。2016年罗伯特·劳申伯格巨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在北京UCCA展出,该作品由190各部分组成,长约305米,以为尺寸太大,从1998年创作完成以来这是首次完整展出。与其说这是一件艺术品不如说这是一个“垃圾场”,因为这件作品的大部分东西都是罗伯特·劳申伯格从垃圾场拾来的,所以这件"混合艺术"异常丰富,这种丰富性也使得它突破着绘画与雕塑的边界,乃至视觉与听觉的边界,因为艺术家在搜集过程中嘈杂声音的音频在作品中播放。走入这件作品也就走入了1981-1998罗伯特·劳申伯格生活的世界,他用这17年完成了这件作品,展厅展示这空间也展示着时间,超乎寻常的真实但又并不遥远,向所有以上介绍的波普艺术一样,流行特质丝毫不减,我们依稀看见商业社会的诸多显现,但又有看见超越商业的诸多,到这时,已将理查德·汉密尔顿对波普艺术的阐释极大扩展,罗伯特·劳申伯格营造了关乎日常的氛围,因为波普,这种氛围更强烈的弥散开来。

\

\
2016年罗伯特·劳申伯格《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北京UCCA展出现场

\
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头像》

命名为流行的艺术似乎永远流行

《玛丽莲·梦露头像》是安迪·沃霍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波普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图像之一,这种色彩鲜艳、印刷感极强的画面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见,之所以被广泛的运用,一方面是因为这是玛丽莲·梦露,另一方面或许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这是安迪·沃霍尔的波普,流行的艺术派生了新的流行,越来越的的人用手机软件生成《玛丽莲·梦露头像》一样效果的自拍,这一行动会一直延续,而新的玩法也会层出不穷。克莱斯·奥登伯格的作品散布在世界各个角落,每天都有人和他们合影留念分享社交平台,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是谁的创意,但他们并不感觉作品的陌生,并愿意以自己的方式亲近。罗伯特·劳申伯格的作品不只2016年来中国,1985年中国美术馆《劳申伯格作品国际巡回展》曾在3周展期内吸引30万人次观展,可以肯定今天观众的参观热情一定不会比30多年前低。

是的,这些作品就是如此收到追捧,它们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反映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商业以及商业以外的一切,所用的手法看似平白无奇却创造着观看与理解的无限惊奇,我们时常理解艺术是高雅的,日常是通俗的,但是波普艺术打破二元壁垒实现无缝链接,日常即艺术,通俗即高雅,抑或无所谓雅俗,有所谓好的艺术。当然这种疑问一直存在,这是艺术吗?我们可以肯定,是的;这是好的艺术吗?我们也可以肯定,是的,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时过境迁,曾被称为流行艺术的艺术还在流行,从名声大噪的艺术风格已融进每天的日常,更宽泛一点的将,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商业宣发甚至非商业的宣发,依稀都有波普艺术的影子,多重元素的拼贴、同一图像额重复、不同媒材的转换、变化体量的重置、全新概念的延展……

我们的日常催生新的艺术创造,新的艺术创造又反哺日常,这样的艺术不止波普,关于艺术你可以知道的多一点,我们下期见。

订阅我们 悉收资讯

微信公众号

博盟文化致力于将世界经典艺术引入中国公共领域,深度挖掘,传播和实践其宝贵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是中国经典艺术IP公共传播和消费的第一聚合体。

© 2018 博盟艺术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2432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2541号
图片版权所有:摄图网